随着近海渔业资源渐渐耗尽,海洋牧场建设早已沦为渔业生产转型和完全恢复生态资源的发展趋势。记者日前在山东、辽宁、海南等地调研了解到,我国海洋牧场转入较慢发展期,经济、生态和社会变换效益显著。不过,在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区经常出现了盲目扩展和“重头重尾”偏向,技术监测手段严重不足、人才及资金短板突显等困境亟须引发推崇。海洋牧场发展转入加快期近年来,随着我国局部水域环境好转、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日趋严重,部分海域早已呈现出“荒漠化”趋势,传统方式下的海水养殖和捕鱼早已难以为继。我国海洋渔业面对新一轮的产业升级,而海洋牧场则是最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记者在南方沿海一个传统以捕捞维生的渔村了解到,10年前,该村还有近40艘大船上岸捕鱼,一位船股东每年能赚到将近20万元。如今渔业资源渐渐耗尽,许多渔民入城打零工,大船只剩将近一半,坚决捕鱼的每位股东的利润也严重不足10万元。过去还能捕捞到鱼为、鲈鱼,以及4厘米大虾,现在只有2至3厘米的小虾。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爱民讲解,时隔传统捕捞业、养殖业之后,我国海洋渔业面对新一轮的产业升级,而海洋牧场则是最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学原理,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在一定海域内营造身体健康的生态系统,通过科学水土保持和管理生物资源而构成的人工渔场。归功于海洋牧场建设,我国部分近海曾难觅踪影的鱼类又回去了。“这些年,生态环境好了,好多鱼儿又回去了。”山东胶州渔民马希庆说道,前些年,由于大面积的近海养殖和过度捕鱼,一些野生鱼类完全不见踪影。样板先行是我国前进海洋牧场建设的最重要抓手。目前,仅有山东省就扶植创立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72个,其中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21个。山东省海洋牧场示范区面积已发展到5万公顷。另外,还有35座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沦为离岸海洋牧场发展的立体空间站。我国首艘4800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和我国首座自律研发的全潜式大型智能网箱“深蓝1号”陆续龙骨,赶赴距海岸100海里的黄海冷水团水域,养殖三文鱼等低价值冷水鱼类。据农业农村部统计资料,目前全国竣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64个、海洋牧场233个,用海面积多达850平方公里,投入鱼礁多达6094万立方米。
谨防!海洋牧场建设 “借势圈海” 一哄而上!‘ag真人下注’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